[奇摩新聞]瞻前也須顧後 少子化對策人口紅利及青年紅利同等重要/葉大華
這幾天在立法院打得風風火火,但是從媒體報導上除了看到軌道建設廣受批評之外,是否注意到該計畫中有一項因應少子化所提出的:少子化友善育兒空間政策?該項政策在第一期前瞻計畫中編列了 7.9 億元,用以改善幼托體系與友善育兒環境。
–建構0-2歲兒童社區公共托育計畫」,3年內要達成建置120處社區公共托育家園、170處托育資源中心、改善家庭及社福中心154處,及整建綜合社福館40處,希望完備支持家庭育兒的基礎設施,擴充服務量能。此外經費中的 2 億元約超過四分之一比例的預算,花在包含補貼尿布錢在內的「育兒百寶箱」上,說是政府將提供0至6歲兒童福利資源資訊,及初生嬰兒出生到1歲的照護用品與育兒資訊作為第一份禮物,但這點遭受在野黨抨擊。
內政部統計顯示,今年2月14歲以下人口正式低於65歲以上人口,老化指數首度破百。因此衛福部為搶救低迷不振的生育率,在今年初宣布成立「少子化辦公室」,將提出創新政策,短期內讓我國的生育率從目前每對夫妻生1.1個小孩,提升至合理的1.6個,長遠再提升至2.1個的理想目標,前任衛福部長林奏延甚至喊出「6歲以下國家養」的訴求。而這幾年關於少子化已成台灣的國安危機論述,官員講得不少也充分引發各界關注,各種催生或育兒政策也都年年推陳出新,「人口紅利」儼然成為各級政府首長的社福競爭力指標,因此前瞻計畫中規劃因應少子化的相關基礎建設既合理也有其必要性。
衛福部說提升生育率不能只靠單一政策,除佈建育兒家庭支持服務據點,另需配搭現行既有的托育費用補助、育兒津貼、育嬰留職衛福部長停薪津貼、稅賦減免優惠、企業托兒與友善教保環境等,多管道齊下透過硬體與軟體的建構,提昇國人的生養意願。但從筆者長年來接觸社福體系及正值婚育年紀的年輕世代的經驗,多數人認為政府部門並未完全劃對重點。要解決新手父母不願生養子女的困境,不能單只從催生政策的誘因層面來思考,雖然現金津貼當然重要,但是相關政策規劃如果不從年輕世代所面臨的結婚及養育子女的阻力來思考,恐怕砸再多錢提升成效仍有限。
再論到年輕世代對於養育下一代的信心不足,除了上述對於自己人生的辛酸困境難以掌握外,有很大部分在於孩子生了,就算響應政府德政幫你照顧到六歲,六歲後孩子人生的轉大人黃金發展期才正要開始。然而這個階段年輕新手父母往往只能把孩子交給教育體系去照顧與教養,但是看看每天新聞報導中,所呈現的校園內性侵、霸凌、體罰、兒虐、吸毒,校園社區外的交通事故、職場安全、性犯罪、隨機殺人等問題層出不窮。如果被安置到寄養家庭或是兒少安置機構,孩子受到了合理或公平對待而不會受虐嗎?
當我們看到這些新聞事件時,往往會問說學校的專職輔導人力夠嗎?校外的青少年社工人力足夠嗎?社區為何沒有讓青少年發洩體力的地方?孩子如果無法適應學校體制,到底哪裡有他可容身之處?但是除了行禮如儀的檢討,鮮少有人願意給執政者非常直接要求改善的壓力。彷彿我們只需要害怕大家不生小孩,至於孩子是如何長大的,就只能由家長各憑本事各顯神通。青春期孩子的基本人權,基本上引發不了太大的政治關注。
筆者十多年來參與縣市政府的社會福利績效考核的經驗中,可以很肯定的說這些基礎的青少年福利工程,從來沒有真正到位,也鮮少受到縣市首長的優先重視,很多縣市到現在連個一個基本的青少年服務中心都沒有。如此要如何給年輕世代對於養育下一代有足夠的信心?乾脆直接就打消生小孩的念頭。因此不論前瞻計畫有多前瞻,少子化辦公室要設定多創新的目標,瞻前總要顧後,我們不該只著眼於關注如何努力催生提高生育率的政策,卻讓年輕世代繼續承擔不合理的養育子女的社會期待壓力及成本。我們應該認知到要對抗少子化,不能只需要催生及育兒政策搞定就好,人口紅利及青年紅利政策同等重要。也就是透過積極的就業政策、高等教育公共化、優質的社會住宅政策等,建立年輕世代願意負起成家立業責任的信心,讓家長能安心養育孩子,孩子們能適性快樂活出自己,預備一個讓少年順利轉大人、公平發展的社會環境,這個空間更是前瞻基礎建設必須看重的。
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