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居家醫療、在家住院(HAH)到社區型急性後期照護(PAC)-民間倡議十年,讓醫療與照顧不斷鍊!/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 陳節如理事長
從居家醫療、在家住院(HAH)到社區型急性後期照護(PAC)
-民間倡議十年,讓醫療與照顧不斷鍊!
台灣社會福利總盟陳節如理事長
十年前(2014年)台灣社會福利總盟因爲看見服務使用者的需求,開始參考日本在宅醫療經驗,積極引進居家醫療服務。2019、2023及2024年連結社福、醫療、護理、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等跨專業團隊,前往澳洲、美國和日本研習參訪,學習整合照顧對弱勢群族的協助,透過跨團隊的夥伴關係支持社區式照顧,以居家醫療預防不必要的住院,提供精確、在地、即時的照顧(Right Care, Right Place, Right Time)的服務,減少服務對象住院頻率,這對國內整合照顧服務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突破。
近年來,我代表總盟擔任健保會付費者代表,以及行政院社會福利推動委員會委員,反映許多社福、長照及醫療之間服務銜接的問題,並在行政院、健保會多次提案倡議,2024年促請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全民健康保險署和長期照顧司,作為社區整合照顧的政策決策單位,積極改革許多環節,包括2024年7月起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在家住院HAH)擴及到住宿式機構,並將急性照護納入居家醫療,出院準備計畫和長照的銜接,以及如果住宿式機構的住民有醫療需要,X光、超音波及心電圖檢查等健保可給付,都已逐步落實。
2025年持續邀請王懿範教授、李玉春教授、羅紀琼教授、吳玉琴委員、馬海霞副理事長、黃勝堅總院長、曹昭懿教授、李光廷顧問、余尚儒理事長、王維昌理事長、陳英詔理事長、林佩欣理事長等專家共同研議,由我負責在行政院社福推動委員會提案,建請政府應積極建立社區型急性後期照顧(Community-based Post-Acute Care, (PAC)) 以落實社區整合照護為基礎之「社區型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試辦計畫」,積極協助具急性後期照護需求之病患與家庭,終於獲得政府善意回應,通過3億的試辦計畫費用(今年1億、明年2億),希望可以精進我國急性後期照顧制度與品質。
總盟攜手民間有志之士,歷經十年的倡議挺進,肯定長照3.0 將醫療與照顧的銜接列為八大目標之一。因為台灣要落實社區整合照顧,急性後期照護(PAC)的銜接是重要一環。健保雖於2014年起即推動「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逐步涵蓋腦中風、燒燙傷、創傷性神經損傷、脆弱性骨折、心臟衰竭及衰弱高齡等範圍,且包含住院、日照和居家三種模式。但依據健保署資料顯示,目前PAC照護模式以住院模式佔九成,並非以社區為主,使得從急性醫療到長照服務未能無縫接軌。PAC雖已推動多年,使用人數仍甚有限,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實有建立社區型PAC服務模式以有效連結醫療、照顧與社區,密集的提供患者生活功能訓練,才能減緩障礙的產生。
今年(2025)11月8-9日總盟即將辦理第五屆「社區整合照顧研討會」,主題是「社區整合照顧的落實與執行深化」,包括:居家醫療十年回顧與展望、如何落實社區型急性後期照顧(PAC)、檢視全民健康保險在宅急症照護試辦計畫現況與建議,以及分享8月總盟與台灣長期照顧治療學會前往考察「日本社區整合急性後期照顧(Post-acute Care)模式」成果。
未來,我們還是會持續倡議以人為本,以社區為基礎的整合照護理念、呼籲國家提供專業人力配比、軟硬體設施、合理的醫療給付,才能有效建立急性醫療、社區急性後期照顧、與長期照顧銜接。這不僅可縮短民眾住院時間、降低醫療成本,還能提升病人自立能力,實現「在地老化」、「健康台灣」新願景。
#衞福部
#在宅醫療
#長照3.0
#健康台灣
回列表